“孩子,醒醒……”
“西奥,西奥?”
“——西奥·波特!”
墨绿色的眼眸骤然睁开,只是瞳孔上方像是覆盖了一层薄膜,灰沉沉的,毫无焦距。他眨也不眨地望着天花板上十字交错的拱架①。梦里残留的记忆化作碎片,从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如此软弱,不堪一击。”
“真是愚蠢,哈利·波特。”
“你将失去所有的一切②。”
一方干燥柔软的帕子替他拭去额间的细汗。两颗翠绿色的眼珠子这才开始慢慢地转动。他向一旁的身影投去视线。庞弗雷夫人?褪去血色的唇瓣上下轻碰,吐出的音节残破不堪。他的喉咙像被塞进一块烙铁,喉管炽热疼痛。
庞弗雷夫人见状,柔声细语地说:“别着急,我去给你拿杯安神药水。”她走到药水柜前挑选材料,不可避免地想起了她刚才推门进来时的情形。
角落里,细微的哽咽声近乎隐没在空旷的医疗翼。她快步走到唯一有人的床前,拉开隔帘——脸色苍白的男孩眉心紧蹙。泪水无休止地顺着他的眼角滑落,润湿了鸦羽似的睫毛。湿漉漉的黑色碎发黏着他的额头,几缕鲜血从他干裂的嘴唇渗出。
她俯下身轻拍男孩的肩膀,试图将他唤醒:“孩子,醒醒……”
生活在麻瓜世界的小巫师,童年缺乏稳定的魔法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波动剧烈导致魔法暴动的概率大大增加,对他们身体的伤害也更加严重。如果流落在外的小巫师没能及时接受成年巫师的魔力疏导和药物治疗,那么等待他们的唯有死亡③。
当庞弗雷夫人发现男孩不仅没有苏醒的迹象,甚至有可能再次引发魔法暴动时,她立刻拿出自己的魔杖,迅速完成了疏导的咒语,以稳住他体内混乱的魔力。
“西奥,西奥?”她的语气变急切而不安,“西奥·波特!”
——梅林庇佑,那个躺在病床上昏迷了三天的孩子终于醒了。蒸腾的雾气打断了庞弗雷夫人的回忆,她从坩埚里舀出药水,装进杯子里。
……
在向西奥简单地解释了他昏迷的原因后,庞弗雷夫人将魔药递过去:“喝完它就好好休息吧,你的身体还需要调养。”西奥接过杯子。杯壁的温热抚慰他冰凉的掌心。草药的清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紧绷的神经。即便如此,他的眉梢间始终萦绕着一缕不安。
“我要离开这里。”苍绿色的眼眸透露出茫然。他低声说:“我想回寝室,庞弗雷夫人。”
“现在已经很晚了。”庞弗雷夫人严肃地说:“你的身体需要休息。”“我已经睡得够久了。”西奥说。他放缓了语气:“现在,我感觉好多了。”
“我需要适当地活动一会儿。”他言辞恳切道:“只是一小段路,不会有事的。我向您保证。”如果是平时的庞弗雷夫人,她会驳斥这样一个不懂得爱惜自己身体的学生,“你的保证一文不值”,再拿出一瓶又苦又臭的药水作为警告。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会想尽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特例,以此来达到他的目的——那双瑰丽的眼睛里充满了诚恳,抿紧的唇畔把他的说辞衬托得可怜。
当然,这也是因为庞弗雷夫人注意到西奥喝了魔药后,病态的脸颊明显恢复了血色。于是,她原本强硬的态度在这一刻也有了些许松动。“好吧,如果你坚持的话。但是——”庞弗雷夫人停顿了一下,魔杖把她手上的杯子变成了一盏小提灯,“你不能一个人拖着这副病恹恹的身体回去。离宵禁时间还有十五分钟,我送你回斯莱特林地窖。”
“感谢您的善意与帮助。”西奥暗地里松了口气。倘若庞弗雷夫人考虑的时间稍长一点,他屏住呼吸的动作就不仅仅是让脸颊“恢复血色”那么简单了,估计整张脸都涨得发紫。
回去的路上,西奥看似不疾不徐,实际上,他的思绪已经飘到了学校的天文塔顶端:他醒来的时候一定忘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他不是因为长时间的昏迷而失忆,那么答案一定在他的梦里。
只不过他脑子里能回忆起来的都是一些拼凑不出来的画面,更提完整的对话了。不得不说,庞弗雷夫人的镇静药剂非常有效,甚至连做梦带来的心悸都被消除干净。
他之所以对此留有印象,是因为他曾在梦里不停地告诉自己要离开这里,去……
去做什么呢?
他记不起梦境里的提示。
“好了,孩子。我们到了。”庞弗雷夫人显然注意到了西奥的心不在焉,“如果你继续走神,你很快就会后悔为什么没有留在医疗翼。”同样出自斯莱特林学院的庞弗雷夫人清楚地知道地窖往下深入的台阶有多陡峭。“对不起,夫人。我会注意脚下的路。”西奥乖巧地说:“谢谢您送我回来,祝您今夜好梦。”
与他道别后,庞弗雷夫人无奈地摇了摇头。斯莱特林学院的孩子与格兰芬多们一样不令人省心,尽管极个别学生看起来总是与他们制造的祸端无关。
*
①“十字交错的拱架”:霍格沃茨的建校时间是公元990年前后,但我观察剧照却发现医疗翼的取景地(牛津大学神学院)是哥特式建筑(起源于12世纪),所以就还是“十字交错的拱架”的天花板了。
②这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伏地魔对哈利说过的话。我十分喜欢这段对话,喜欢哈利的那句反击——"You're the weak one.And you'll never know love, or friendship.And I feel sorry for you."
③这种情况大多数在麻种小巫师的身上出现(算作同人文私设?),为了文章阅读的流畅性就没有在正文里多做赘述。